如今,玉下村中,经过治理的“污水塘”变身景观池,睡莲在塘中盛开。本报记者 孙士杰 摄
海口日报7月27日讯(记者李欣)最近,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玉下村村口多了个景观塘。傍晚时分,村民们在水塘边纳凉散步,直到夜幕降临,塘边依旧欢声笑语,大家谈兴正浓。
(资料图片)
说起这个景观塘,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,几个月前,这里还是一个“臭水塘”,臭气熏天,蚊虫孳生,严重影响村容村貌。今年4月,海口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,让“臭水塘”焕发出生机。
创新工艺从源治污
玉下村水塘面积2806平方米,原本是一个鱼塘,有一条灌溉渠通向塘中。长期以来,村民所饲养的畜禽多散养在村中,其粪便随地表径流进入池塘后,对塘底泥和塘内水质造成明显影响。
“很臭!”这是玉下村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润洪初来时留下的印象。
“玉下村水塘的外源污染主要为地表径流,为了改善塘内水质,我们采用专利技术建设‘生物滤解带’,对汇入径流进行二次截污。”朱润洪说,通过水塘清淤等措施,水塘污染情况逐渐得到改善。而如何因地制宜让水塘提升自净能力,不再变回“臭水塘”,更是治理的重点。生物滤解带由外围支撑骨架、内部填料、传输管路及植物系统组成,内部填料主要为火山岩,能够较好地过滤吸附地表径流携带的污染物,同时内部填料形成了微环境生态,可增加生物活性并改善水体水质。在生物滤解带上种植香蒲等植物,能够进一步吸收消解水中污染物。
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为了让整塘池水“活”起来,施工单位在塘内西北角安装太阳能内循环泵,让塘水通过跌水返流,形成内部循环,使水体溶解氧保持较高浓度;同时,通过新建补水管,让水塘与灌溉渠相连,让水体在不使用外部能源的情况下通畅流动,提升自净能力。
探索治理新路径
7月25日,记者来到玉下村水塘时,水塘中种植的荷花与睡莲已“探出头来”。朱润洪告诉记者,随着花期到来,这些荷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,未来也会产生经济价值。
“项目规划在跌水坝区域种植约400平方米的荷花,可亩产700斤莲子,每年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约2.4万元,每批次种植可收获四年。”朱润洪介绍,塘中荷花将由合作社种植经营,并由水塘运维单位提供种植技术指导,降低种植过程对水质影响。“下一步,项目施工单位将结合水质变化和生态恢复等现场情况,进一步优化措施、创新工艺和提升治理效能,”朱润洪说。
“如今村口水清草绿,环境好了,村民的文明意识也明显提高了。”玉下村村委会副主任林清雄介绍,治理前,为了让村民搬走设在塘边的鸡舍、羊圈,村委会挨家挨户做工作,看到如今的景观塘,村民们都表示非常满意。
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海口将在前期试点项目的基础上,坚持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原则,灵活采取控源截污、清淤疏浚、水系连通、水生态修复、监督管理等综合性、系统性治理措施,分批分区、梯次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建设。
据悉,海口计划今年完成35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,目前4个试点项目均已完工,其他治理项目计划10月开工建设。“海口全面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,将助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,提升村民的生活幸福感。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