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邓瑞宏
6月28日,衡阳市衡南县政协医改考察组一行,到永州市蓝山县考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、三医联动、门诊统筹、医保便民服务等工作,高度赞扬该县在综合医改工作中取得的实效。
(相关资料图)
近年来,蓝山县依托以全国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为契机,紧紧围绕建机制、强保障、优格局、提能力、重服务的目标,深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,在医改惠民、医疗康民、医保便民取得了一定成效。截至2023年5月,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90.58%,基层就诊率73.64%,县域医共体总院和分院总诊疗人次分别同比增长8.88%、23.42%,医疗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.24%、46.67%,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,各种荣誉不断。在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综合监测评估中列居A类,县域医共体建设入选“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优秀实践案例”,医疗保障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。自去年以来,已迎来省内外四十余个兄弟县市来蓝学习考察。
构建医共体协调发展新格局
搭建“一个体系”,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。组建以县中心医院为龙头、15家乡镇卫生院为成员的县乡村三级联通的医疗卫生共同体,成立理事会作为牵头协调机构,完善会商、督导、考核机制,落实行政、业务、财务、人员、药械、绩效、信息统一管理,为协同发展提供保障。
抓实“三项改革”,构建惠民服务新格局。统筹药品集采改革,按照目录、采购、配送、支付“四统一”要求,实行医共体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配送。推行“打包支付”改革,建立医保基金“总额预算、费用包干、超支不补、结余留用”的激励约束机制,促进精细管理与成本控制。实施便民服务体系改革,将县级医疗、医药、医保等职能整合下放到乡镇、村级服务平台,实现“一站式服务、一窗口办理、一单制结算”。
推动“三个贯通”,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。下派科主任担任分院院长,下沉优秀医疗人才定期帮扶分院,推动专家资源上下贯通。加强转诊服务中心建设,推行“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联动”分级诊疗,促进双向转诊上下贯通。建立开放共享的胸痛、卒中、心电、检验、影像、病理、急救中心,开通远程会诊,推动医防协同,实现能力建设城乡贯通。
打造医保服务便民体系
门诊统筹“一体化”。在全县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实施医保门诊统筹,按照“总额控制、分期拨付、结余留用、超支不补”的原则,将门诊统筹基金全部打包给医共体,实行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”。
“两病”用药“便捷化”。深化城乡居民医保糖尿病、高血压门诊用药保障机制,简化办理程序,全县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内的“两病”患者和经备案后长期在县外居住或外出打工期间发生的符合“两病”患者均可直接享受“两病”门诊用药保障待遇。开展医保药品“免费配送健康快车”行动,对行动不便的参保对象提供免费药品配送服务。
窗口建设“高标化”。高标准推进医保经办服务示范工程建设,在全县各乡镇、村便民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实施“六有建设”(即有经办窗口、有标牌标识、有工作人员、有系统设备、有事项清单、有工作制度),配置高端医保自助服务一体机、高拍仪等设施设备。在县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打造“一窗式”医保服务大厅,在县行政服务中心推行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服务窗口。
经办服务“网络化”。构建“两纵两横”医保经办服务“井”字形网络,将医保服务事项融入政务便民服务体系,打造“15分钟便民服务圈”,将县级医疗、医药、医保等职能整合下放到乡镇、村级服务平台,实现“一站式服务、一窗口办理、一单制结算”。
门诊慢特病“信息化”。充分发挥医共体信息平台作用,将门诊慢特病审批业务下放到县医共体总院,通过微信公众号,系统自动检索申办,实现门诊慢特病全程“无纸化”“不见面”办理。依托医共体一体化管理优势,设立医共体分院门诊慢特病服务中心,实现门诊慢特病病人“总院定点,分院挂号就诊、购药、结算”。
关键词: